发展历程
平乐郭氏正骨于1793年,起源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距今已有220余年的历史,盛传八代,享誉海内外。它是一个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及诊疗经验丰富详实的中医骨伤科流派。2008年,“平乐郭氏正骨法”被收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平乐郭氏正骨流派”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国家第一批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2019年4月,获批成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第二轮建设项目单位;2019年6月“平乐郭氏正骨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
第一代创始人:
郭祥泰,字致和,清代乾隆及嘉庆年间人,自幼好学,潜心于正骨医术,缮练揣摩,凡有病投者,触手即愈,是“平乐郭氏正骨”的开山鼻祖。自创立以来,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闻名乡里,并立下“上不分王公贵胄,下不论流民乞丐,只要上门求医,一概敞开接纳”的祖训。
第二代传承人:
郭树信,字敦甫(1820-1889),创立“益元堂”百年老字号,并创作《郭氏家训》,代代相传。
光绪元年,左宗棠率部西征收复新疆,前往新疆途中不慎坠马骨折。郭树信被召前往治疗,在检查左宗棠病情后,郭树信予以手法复位,辅之祖传医药内服外用,约一个多月时间,左宗棠骨折痊愈,大悦,以重金相赠,郭树信以“治病不收礼”的家风婉拒。后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郭家名声大涨。
第三代传承人:
郭贯田,字寸耕(出生年月不详),自幼随父学医,《洛阳县志》记载郭贯田“多应外延请诊病”,同时编写《正骨手法要略》传于后人。
1901年,慈禧一行由西安返京路上途经洛阳时遭不明武装滋扰,有一贝勒意外受伤骨折,河南知府请来郭贯田为贝勒治伤,郭贯田以祖传方药及手法为其复位、诊治,不出一月,伤势基本痊愈。返京后贝勒上报慈禧,慈禧亲笔书写“好好好”三字做匾赐之,又赐郭贯田五品顶戴,成为民间兼官职的御医。
第四代传承人:
郭聘三,字礼尹(1865-1929),博览群书,深究医理,集伤科各家之长,结合临证经验,在家传中医正骨术的基础上,整体研究全身骨骼体系,绘制人体骨骼图谱。《洛阳县志》所载:”聘三承祖父业,加以深邃恢弘旁通《灵枢》《素问》,折衷诸先哲奥秘,成一家法,名闻海内。随西医偶有颠撅窘于术,闻名请诊,经手平复,莫不叹服,而郭氏随为中外所独有,求医者,户外常满。”
美国传教士亨利的儿子赛马摔断腿后发生了感染,多方诊治,结果都只能截肢,最后向郭聘三求治,郭聘三采用祖传药物内服,外敷,外洗,手法复位,一番治疗后,亨利儿子的腿顺利保了下来。这个故事之后被记录在了郭聘三的墓碑上:“郑州有美医士之子坠马绝骨,医士以美法,须锯膝以下乃可活。延聘三先生,先生用手法医之,患者无痛苦,且弥月而起如常,美医士叹曰:‘中国绝技,西法不敢望焉!'”
第五代传承人-平乐郭氏正骨开拓者
郭景星,字灿若(1895-1950),郭聘三之子,少年随父行医,经父言传身教,少年已具名医之资,出类拔萃,在前辈手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摇摆叩击、回旋拨搓、旋转提拉”的正骨手法。
高云峰(1906-1976),1926年与郭灿若先生结为伉俪。1930年,郭灿若先生不幸罹患重病,他果敢地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郭家祖训,将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传给其妻高云峰先生,从而成就了高云峰先生传奇的一生,同时也改写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命运。
1952年高云峰先生携子郭维淮将祖传秘方献给国家,献给了人民;1956年,高云峰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毛主席勉励她要“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同年建立我国第一所公立中医骨伤专科医院--洛阳专区正骨医院(现更名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1958年建立我国第一所公立中医骨伤本科大学--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1959年建立我国第一所骨伤研究所--洛阳正骨研究所(现更名为河南省正骨研究院),使平乐郭氏正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实现了医、教、研、产一体化的雏形,她是中医骨伤科高等教育的奠基者,是平乐郭氏正骨的开拓者。
第六代传承人-平乐郭氏正骨集大成者
郭维淮(1929-2015),主任中医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中医界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国医楷模”。自幼学医,16岁独立应诊。1956年起协助母亲高云峰建立洛阳专区正骨医院(现更名为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平乐正骨学院、及河南平乐正骨研究所(现更名为河南省正骨研究院),是我国现代中医骨伤科高等教育的开拓者,是平乐郭氏正骨的集大成者。
自 1983 年,郭维淮多次应中央保健局之邀,赴北京为多位中央领导人诊病。1987年,郭维淮应邀到北京给李先念主席诊治腰痛,他通过内服中药,外用平乐郭氏正骨按摩活筋手法进行推拿按摩,并配合点穴按摩,仅 7天时间,就有显著的疗效。由此名声大震,声闻中外。
郭维淮从医70余载,治疗患者无数,先后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首批国家名老中医专家、“国医楷模”,荣获“白求恩奖章”、 首届“中医传承特别贡献奖”、“河南中医事业终身贡献奖”及“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他系统总结出平乐郭氏正骨“三原则”“四方法”的学术思想和“气血辨证理论”。
第七代传承人-平乐郭氏正骨创新者
郭艳丝(1948~1994),平乐郭氏正骨第七代传人。自幼学医,曾于洛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从事中西医结合骨科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作为国家“两部一局”(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平乐郭氏正骨第六代传人郭维淮高徒,擅长手法治疗各种骨伤患者及中药辨证治疗各类伤科杂证。著有《平乐正骨》一书,发表多篇论文。
郭艳锦,“平乐郭氏正骨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获得者。
郭艳锦年少学医,熟读经典,师从祖母高云峰、父亲郭维淮,从医50余年,擅长对颈椎病、股骨头坏死、腰腿痛、肩周炎等骨伤科疑难杂症的治疗,尤其以用药准确,组方严谨精炼,效力神奇而著称
郭艳幸,“平乐郭氏正骨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二级主任医师,“两部一局”名老中医郭维淮学术经验继承人,硕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河南省名中医。
历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郭维淮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平乐郭氏正骨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国家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骨伤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骨伤科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正骨》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编。
郭艳幸教授自幼跟随祖母高云峰(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全国名中医)学习平乐郭氏正骨医术,全面继承了祖母高云峰、父亲郭维淮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掌握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学术精髓,在40余年的临床中,运用平乐郭氏正骨特色诊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郭艳幸通过归纳总结,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改变,在平乐正骨“三原则”“四方法”的基础上,丰富了平乐正骨学术思想(七原则)和诊疗方法(六方法),并构建了“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体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27部。现主持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7项,地厅级科技成果25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培养硕士研究生33名、博士研究生4名、博士后5名。
第八代传承人-平乐郭氏正骨的践行者
郭珈宜,“平乐郭氏正骨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洛工匠。现任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关节病非手术疗法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平乐正骨研究室主任,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平乐郭氏正骨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关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自幼跟随祖父郭维淮和母亲郭艳丝学习,师从郭艳锦教授、郭艳幸教授及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深得“平乐郭氏正骨”真传,从事中医骨伤教学、科研、临床工作30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平乐郭氏正骨平衡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养骨理论以及防治体系”,是平乐郭氏正骨坚强的守护者、传承者及发扬者,致力于平乐郭氏正骨的学术传承、人才培养、推广应用等。郭珈宜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著书22部,获得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持、参与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
郭马珑,“平乐郭氏正骨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骨关节病科主任。
郭马珑自幼跟随祖父郭维淮学习,师从郭艳锦教授及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骨伤临床工作20余年,业务精湛,医德高尚。
2018年,郭艳幸作为总主编,郭珈宜作为副总主编,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平乐正骨系列丛书》(共18册),全方位展现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及特色,首次将平衡理论及养骨体系纳入书中,全方位展现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学术特色,丰富和完善了中医骨伤科诊疗内容。
自2013年起,平乐郭氏正骨第七代、第八代传人通过建立二级工作站的形式将平乐郭氏正骨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推广,截止至2021年11月,已在全国范围建立二级工作站20所,分布于全国15个省、直辖市。同时,平乐郭氏正骨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接受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人员的进修、培训、学生,授予平乐郭氏正骨特色诊疗技术,使得平乐郭氏正骨逐渐形成了以洛阳为大本营辐射向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分布格局,使平乐郭氏正骨特色诊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